首页 > 历史军事 > 大明:开局革职,我教朱棣屠龙术 > 第67章

第67章 (3/3)

目录

倘若当初元廷选择放任黄河决堤泛滥,不去耗费人力物力修缮堤坝,或许这个王朝还能延续十几年,甚至几十年,至少能勉强撑过百年大关。

黄河泛滥遭殃的终究是中原百姓,对高高在上的蒙古统治者而言,无非是少收些税银,民间怨气再添几分罢了。可元廷何时在乎过百姓的死活?汉人的怒火早已堆积如山,再多一场天灾引发的民怨,对他们来说不痛不痒。

从元廷的立场来看,黄河泛滥反而利大于弊。蒙古人以少数族群统治中原,与汉人的人口差距悬殊,少则一比百余,多则一比两三百。如此巨大的人口劣势,始终是悬在元廷头顶的利剑。一旦汉人齐心协力反抗,蒙古人的统治便会土崩瓦解。而黄河泛滥虽会激起民愤,却能造成大量汉人伤亡,无形中缩小了族群人口差距,反倒巩固了蒙古人的统治根基。

若不修缮黄河,百姓便不会大规模聚集。分散的汉人纵然满腔愤懑,面对训练有素的元军也难成气候。可当数十万民夫被征调至治河工地,情况就截然不同了——同仇敌忾的百姓一旦形成规模,蒙元与汉人之间悬殊的人口比例,便会化作摧枯拉朽的力量。

到元末群雄并起时,陈友谅、张士诚、朱元璋、徐寿辉等枭雄眼中,元廷早已是冢中枯骨。他们真正的对手,早已变成了彼此。

陈友谅、张士诚、朱元璋、徐寿辉等汉人势力相互争斗,未能团结一致对抗元朝。

朱元璋攻占元大都后,残余的蒙古势力得以北逃草原,保存了部分实力。

讲台上,燕长倾继续劝说犹豫的朱元璋:

并非轻视陛下与朝中众臣,但纸币这种信用货币确实超出了你们的能力范围。

即便陛下与大臣们理解了纸币的利弊,但下一代君主与朝臣呢?

再下一代的统治者呢?

纸币制度与其他制度不同。

像宗室俸禄、藩王制度即便维持现状,百年内也不会动摇大明根基。

以贵金属货币制度,即便君主昏庸、官员 ,也需要持续一两百年压迫才会激起民变。

但纸币制度不同,一旦出现昏君 ,

短短数十年就可能逼得百姓揭竿而起!

这就是我让陛下做好大明覆灭准备的原因。

运作不当的大明宝钞同样会导致王朝倾覆。

燕长倾语重心长,几乎要直接说信用货币风险太大,你们难以掌控。

台下朱元璋神色挣扎。虽然纸币制度若失控会导致通货膨胀、民不聊生,但运用得当却能快速聚集财力,对建国仅十二年、百废待兴的大明极为有利。

大明通行宝钞制度确实能快速振兴国家经济!

燕长倾详细剖析宝钞制度的利弊后,朱元璋对这套货币体系有了全新认知。这位开国君主确信自己完全能够驾驭大明宝钞的运作。

既然已掌握元朝宝钞的成败经验,朱元璋决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,对现有制度进行全面革新。他坚信在自己执政期间,定能确保宝钞体系稳定运行,绝不会重蹈元末通胀覆辙——毕竟元朝宝钞都能平稳运转十余年,没道理他朱元璋做不到。

但真正令他忧心的是身后之事!若继任者肆意滥发宝钞,大明必将步元朝后尘。

储君...储君...

朱元璋突然厉声喝道:标儿、樉儿、棡儿、棣儿、橚儿、桢儿、榑儿,统统给朕站起来!

虽不明就里,太子朱标与诸位亲王仍迅速起身,目光齐集父皇身上。

燕先生讲解的宝钞利弊,尔等可都铭记于心?朱元璋如狮王巡视幼崽般威严发问。

儿臣谨记!

严禁超额发钞。

需防范钱贱物贵。

朱桢、朱榑甚至举起笔记以示用心。见状,朱元璋颔首道:既知宝钞运行之道,亦晓其中利害。虽说授业者是燕先生,但今日这番话——

“咱可不管那么多,反正咱已经把纸币宝钞的规矩都教给你们了。”

“咱向你们保证,等咱传位的时候,大明宝钞绝不会变成废纸。”

“到那时,一百文宝钞照样能换等值的金银铜钱。”

目录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