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52章 郑渠连杵 (2/2)
司通心中涌起一丝希望。它小心地守护着这几株幼苗,看着它们迅速拔节、抽穗。结出的穗子也与粟不同,颗粒更加饱满圆润,外壳坚硬,呈现出一种温润的玉白色,隐隐透着一层内敛的银光。
收获的季节到了(虽然蝗灾让大部分田地绝收)。司通小心翼翼地将这几株“银穗”的种子采集下来,数量不多,仅有几十粒。它将其中一部分,在一个深夜,悄然撒在了华阳宫后苑那片被蝗虫啃食殆尽的花圃土壤里。另一部分,则用油纸包好,趁着夜色,投入了咸阳令(管理咸阳民政的官员)府衙后院一个盛放废弃简牍的竹筐里,旁边用炭条画了一个简易的、指向种子的箭头符号。
几天后,华阳宫后苑的奇迹首先被发现。
“夫…夫人!快看!神迹!是神迹啊!”负责洒扫后苑的老宫人连滚爬爬地冲进华阳夫人的寝殿,激动得语无伦次。
华阳夫人匆匆来到后苑,眼前的景象让她目瞪口呆:在那片被蝗虫啃得只剩下枯枝败叶的花圃中央,一小片银灰色的禾苗正茁壮生长!它们亭亭玉立,银叶在风中轻摆,玉白色的穗子沉甸甸地低垂,散发着一种圣洁而奇异的光泽。周围的枯黄与这片生机勃勃的银绿形成了触目惊心的对比!
“这…这是何物?”华阳夫人难以置信。
“是玄圭大人!定是玄圭大人显灵了!”老宫人指着苗圃旁几个浅浅的爪印,以及泥土上残留的、与周围不同的湿润痕迹(司通运水的痕迹),激动地喊道,“蝗虫都不敢靠近!这是神赐的嘉禾啊!”
几乎同时,咸阳令府衙也炸开了锅。咸阳令看着竹筐里那包奇特的种子和那个神秘的箭头符号,联想到“墨科”传说和宫中华阳夫人后苑的异象,立刻意识到这可能是解决蝗灾饥荒的关键!他不敢怠慢,一面派人严密保护华阳宫后苑的“嘉禾”,一面亲自带着种子和情况说明,火速入宫禀报。
消息如同飓风般席卷了被蝗灾阴云笼罩的咸阳!秦王(秦庄襄王,此时异人已即位)和相国吕不韦亲自过问。在司通(玄圭)无声的“注视”下,在“墨科”光环的加持下,这几十粒珍贵的种子被当作“天降祥瑞”、“玄圭神赐”,由经验最丰富的老农,在宫苑和几处官田里精心播种下去。
奇迹再次上演!这些被命名为“银霜黍”的奇特作物,展现出令人惊叹的特性:
速生快长:生长周期远短于普通粟米。
耐旱耐瘠:在贫瘠甚至略带盐碱的土地上也能良好生长。
抗虫性极强:蝗虫和其他害虫对其叶片避之不及。
籽粒饱满,产量不低:玉白色的籽粒脱壳后,米粒晶莹,虽略带一丝不易察觉的金属味,但营养丰富,可饱腹。
更关键的是,它们似乎对关中某些地区土壤中残留的、极其微量的异常“地火之气”(古人无法理解的辐射残留)有着独特的亲和力,长势反而更好!
当第一茬“银霜黍”在深秋时节收获,金黄的粟米颗粒无收,唯有这银玉般的黍米堆满了仓廪时,整个秦国为之沸腾!
“神黍!玄圭庇佑!”
“天降嘉禾,佑我大秦!”
“墨科大人,真乃济世之神!”
秦廷官方将“银霜黍”的丰收定为“天降嘉禾”的祥瑞,昭告天下,极大地稳定了因蝗灾而动荡的民心。秦王下令在全国适宜地区(主要是贫瘠或有轻微“地火”的区域)大力推广种植“银霜黍”。司通当初撒下的种子,如同燎原的星火,在关中乃至更广阔的土地上迅速蔓延,成为了灾荒之年百姓的救命粮,也为秦国积累了更多的战争资本。
华阳夫人抱着司通,站在堆满银玉般黍米的粮仓前,看着宫人百姓脸上洋溢的感激和希望,感叹道:“玄圭,你真是本宫的福星,更是大秦的祥瑞。这银霜黍…是月宫的恩赐吗?” 她轻轻抚摸着司通额间那永不褪色的银灰毛发。
司通安静地伏在她怀中,金色的瞳孔倒映着那堆救命的粮食。它想起了尼巴鲁星的风筝电厂,想起了月羽金色的眼睛,想起了撞击后地狱地球上露西族群捧着胃石中发芽种子的虔诚…跨越星河的种子,最终在地球的土壤里生根发芽,哺育了它想要守护的族群。这算不算一种轮回?一种迟来的救赎?它不知道。它只感到一丝疲惫,以及一种深沉的、混杂着希望的慰藉。技术可以杀人,也可以救人。文明的火焰,在血与火的边缘,在饥馑与希望的夹缝中,艰难而顽强地燃烧着。它的守望,仍在继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