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其它小说 > 崇祯的奋斗! > 第249章 第243章 《皇明通报》特约评论员朱思文

第249章 第243章 《皇明通报》特约评论员朱思文 (1/2)

目录

第243章 《皇明通报》特约评论员朱思文

腊月的北京,天黑得早。申时刚过,日头就没了影,只剩下干冷的西北风,卷着沙土,吹得天地昏黄。

钱谦益宅邸深处,一间密室门窗紧闭。

钱谦益坐在主位的太师椅上,下首坐着四人。

左边是鹿善继,穿着洗得发白的旧官袍。他是左佥都御史,孙承宗的心腹,清流里的硬骨头。边上是黄宗羲,崇祯元年的榜眼,在户部云南清吏司干了快三年,管着市舶司改制。忙前忙后两年多,没见太大起色,七大口岸今年的关税加起来才三四十万两——这还得是郑芝龙、刘香、杨六、杨七那些海上汉子给崇祯面子。

右边是周延儒,太常寺少卿,官袍崭新,面皮白净,眼珠子转得活络。最边上的是温体仁,詹事府詹事,瘦高个,端着茶杯,嘴角耷拉着,看谁都不顺眼。

“都议议吧。”钱谦益开了口,带着江南口音,“孔圣公牵头,在京诸王联名,那开‘宗室科举’的折子,已经递上去了。皇上留中不发,但意思,大家都清楚。”

鹿善继先叹了口气,嗓子哑着:“牧斋公,皇上这是挟着大胜之威啊。八里桥破了东虏,拿下归化城,收了土默特川,插汉部的太后和小汗王都低了头……这是实打实的开疆拓土。如今又拿宗室说事,占着‘恤亲藩’、‘活生民’的大义名分。咱们要是硬顶着,不光不占理,还得落个不顾大局的骂名。”

黄宗羲年轻,忍不住提高了声音:“鹿公!这哪是占不占理的事?这是动摇国本!宗室一旦科举入仕,凭着天潢贵胄的身份,寒门子弟还有路走吗?这跟东汉的宗亲掌权有什么两样?长此以往,这大明的官场,还不成了朱家宗室的天下?学生以为,退不得!”

周延儒慢悠悠抿了口茶,放下杯子:“太冲啊,话是这么说。可皇上如今威望正隆,又抓着赈济陕西、平衡财政的大义。硬顶是下策。得想个法子,让他这事……办不成,或者,办起来也得变味。”

温体仁冷笑一声,声音尖细:“周少卿的意思是,咱们也学严嵩、张居正,搞‘顺应’那一套?宗室科举这口子一开,后患无穷!今天能科举,明天就能入阁,后天就能掌兵!到那时候,朝堂上全是‘朱备’、‘朱表’、‘朱璋’……还有咱们站的地方吗?牧斋公,这事关乎道统,退一步,就是万丈悬崖!”

钱谦益没立刻接话,手指轻轻敲着桌面。温体仁话说得重,但理是这个理。皇上这一步,是要把皇权的根子,直接扎进士大夫的心窝里。

正说着,密室的门被轻轻敲响了。

钱谦益眉头一皱。早有吩咐,不是急事不得打扰。

“进来。”

门开了,是他的心腹门生吴伟业,脸色发白,手里攥着一卷还带着墨香的纸。

“老师,诸位大人,”吴伟业喘了口气,把纸递上来,“刚出的《皇明通报》,头版……头版有篇文章,署名……‘朱思文’!”

“朱思文?”

几人都是一愣。这名字没听过。

钱谦益接过报纸,飞快地扫了一眼头版那篇《恤亲藩以固国本,开生路以安社稷》的文章。只看几行,他脸色就变了。

文章写得明白:

藩王为救陕豫晋几百万饥民,已献出大量庄田存粮,藩禁之“藩”早已名存实亡。若还守着旧“禁”,不许太祖子孙自谋生路(比如科举),岂不是把宗室当贱民看待?有违太祖封建的本意。“禁”该随着“藩”一起消了,解除藩禁、允许宗室科举是天经地义的事。

“特约评论员……朱思文……朱……思太祖之文……”钱谦益喃喃道,手微微发抖,“是皇上!皇上亲自下场了!”

他把报纸递给鹿善继,鹿善继看了,脸色灰败。黄宗羲凑过去看,越看脸越青。周延儒和温体仁也伸着脖子看完了,一个眼神闪烁,一个脸沉得能滴水。

密室里的空气像是冻住了。

“这不是商量,是告知。”钱谦益声音发涩,“皇上用‘朱思文’这名号,就是把话挑明了。他占了‘救国’、‘恤亲’的至高点,咱们要是反对,就是不顾百万饥民,就是苛待太祖子孙!”

“那……那就由着他……”黄宗羲急了。

“硬顶不行!”钱谦益猛地打断他,眼中闪过决绝,“得换法子。不能明着对抗,得用软刀子。”

他看向几人,快速布置:

“鹿公,你在都察院,发动言官。别直接反对宗室科举,就揪住细则不放!籍贯怎么定?学额怎么分?考官怎么避嫌?考中了授什么官?会不会与民争利?这些问题,一个个上书去问!把水搅浑,拖住它!”

鹿善继沉吟一下,点了点头:“只能这样了。用程序拖着。”

“周少卿,温詹事,”钱谦益又看向那两位,“你们在部院、詹事府,门生故旧多。章程拟定、公文流转,让他们‘谨慎’点,‘缓办’点。下面的人不真心办事,皇上的旨意就出不了紫禁城。”

周延儒和温体仁对视一眼,都没吭声,算是默许。

“太冲,”钱谦益最后对黄宗羲说,“你联络复社同人,在东林书院和各处学馆造势。文章要写得漂亮,道理要讲透。核心就一句:优容宗室的办法多的是,何必非要动科举这块地盘?可以仿宋制,设‘宗科’、‘南班官’,给宗室优厚待遇,但必须和士大夫的正途严格分开!”

黄宗羲重重点头:“学生明白!定要守住科举清名!”

目录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