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48章 第242章 取士 收狗 党争 (1/3)
第242章 取士 收狗 党争
腊月里的北京城,天黑得早。才过申时,日头就没了影,只留下干冷的西北风,刮得人脸皮发紧。
可秦王府里,却是另一番天地。
府邸深处的大花厅,四角都摆着半人高的铜炭盆,里头烧着上好的银骨炭,暖烘烘的,没一点烟味儿。厅里灯火通明,丝竹声悠悠扬扬,几个舞姬穿着薄纱,踩着软毯,腰肢扭得跟水蛇似的。
秦王朱存枢坐在主位上,胖脸上泛着油光,笑呵呵的。他如今是宗人府宗正,又得了皇上青眼,在这北京城里,算是宗室里的头面人物。底下坐着的,是赵王、鲁王、德王,还有几个秦藩、周藩的郡王。这些王爷,早先都被圈在封地里,有钱都没处花,跟坐牢似的。如今托了皇上的福,能常住京师,一个个都像是出了笼的鸟,快活得很。
酒过三巡,菜过五味。王爷们的话匣子都打开了。
鲁王抿了口酒,咂咂嘴:“还是京师的酒好啊!比俺那兖州府的强多了!”
赵王笑道:“老鲁,你那是酒好?俺看你是瞧这北京城的娘们儿水灵吧!”
众人一阵哄笑。德王年纪大些,摆摆手:“慎言,慎言!如今咱们能在这儿逍遥,全赖皇上恩典。得念着皇上的好。”
“那是自然!”秦王接过话头,声音洪亮,“皇上仁德,体恤咱们这些宗亲。要不是皇上开了金口,咱们这会儿还在那四方城里憋屈着呢!”
这话说到了大家心坎里,纷纷点头称是。气氛越发活络。
秦王看着火候差不多了,抬手挥了挥。乐师和舞姬们知趣地退了下去。花厅里顿时安静下来,只剩下炭火偶尔的噼啪声。
王爷们都有些意犹未尽,疑惑地看向秦王。
秦王脸上的笑容淡了些,叹了口气,拿起酒杯,却没喝。“诸位叔伯兄弟,咱们在这儿吃着喝着,乐呵着。可你们想过没有,各地还有多少宗亲,连禄米都领不全,日子过得紧巴巴的?”
这话像盆冷水,浇了下来。王爷们互相看了看,脸上那点快活劲儿没了,换上了几分敷衍的愁容。大明是很多穷鬼宗室,可他们是王爷,再穷穷不到他们头上。
“是啊……不容易。”鲁王嘟囔了一句。
“唉,都是太祖爷的子孙,命不一样啊。”赵王也跟着叹气,眼神却有点飘。
秦王把酒杯放下,声音压低了些:“不瞒诸位,皇上心里,也惦记着这事。前几日召见额,还说起……说宗室子弟里,未必没有人才,可惜被不知道谁想出来的祖制所限,报国无门啊.皇上翻遍了《皇明祖训》,上面也没说不让那些将军、中尉科举上进啊!”
坐在秦王下首的孔圣公,这时清了清嗓子,开口了。
他摇头晃脑道:“既然《皇明祖训》上没有,那就不是祖制,只能说是老规矩。祖制是要守的,老规矩.依愚见,不合时宜就该废了!若能让宗室才俊,也能如寻常士子一般,参与科考,博个功名,既能报效朝廷,也能自谋生路,岂不是两全其美?”
这话一出,花厅里彻底静了。王爷们你看看我,我看看你,都没立刻接话。这事,可太大了。
鲁王皱起眉头,犹豫着说:“孔圣公,话是这么说……可老规矩……还有外头那些文官,能答应?怕不是要骂咱们与民争利,坏了规矩?”
赵王眯着眼,盘算了一下,缓缓道:“若是皇上的意思……倒也不是不能办。只是,这章程怎么走?总不能皇上直接下旨吧?那帮御史的唾沫星子,能把乾清宫淹了。”
秦王见火候到了,身子往前倾了倾,声音压得更低:“皇上就是这个意思。皇上不欲强行下旨,落人口实。希望由咱们这些在京的亲王、郡王,联名上个奏疏,以体恤宗亲、为子弟谋出路的名义,恳请皇上开恩。这样,皇上才好顺势而为。”
他环视一圈:“诸位意下如何?”
德王先表态:“这是给宗室谋活路的好事,老夫赞成。”
郡王们也都纷纷附和:“秦王爷说的是!”“咱们自当附议!”
鲁王和赵王交换了个眼神,也点了头。鲁王道:“既然是为了宗室大局,俺老鲁也没话说。”
赵王补了一句:“只是这奏疏的措辞,得仔细斟酌,别让人抓了把柄。”
“这个自然!”秦王见事已成,脸上又有了笑模样,“来,此事既定,咱们接着饮酒!接着乐!”
丝竹声又响了起来,舞姬们再次翩然入场。花厅里很快又恢复了之前的热闹。王爷们推杯换盏,好像刚才那件关乎无数宗室命运的大事,不过是酒席上的一段小插曲。
只是每个人心里都清楚,这奏疏一上,朝廷里,怕是要掀起风浪了。
不过他们不怕!
他们是王爷,而且还是离开封地,闲居京师的王爷。只要皇上不发话,文官们的唾沫星子压根伤不着他们,搞不好自己还会得个构陷亲王的罪名。
几乎同一时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