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历史军事 > 大明:开局革职,我教朱棣屠龙术 > 第62章

第62章 (2/4)

目录

用大家最熟悉的话来说,就是民心不失!

民心不失意味着陛下和大明的公信力依然稳固,百姓仍会一心向着陛下和朝廷,继续拥护大明。

如此,大明的江山社稷自然坚不可摧。

这便是解决通货膨胀最关键、最根本的一步——保供给!

确保大明社会的总供给能够满足百姓的总需求,两者保持平衡!

燕长倾刚说完第一步,太子朱标便急切地问道:“那第二步呢?”

燕长倾喝了口茶,润了润嗓子,接着说道:

“第二步,就是少发行!”

“前面已经提到,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是陛下发行的大明通行宝钞数量过多,超出了社会流通和交易的实际需求。”

“因此,必须减少宝钞的发行量,缩减财政支出,增加税收等措施。”

“最终目标只有一个:减少市面上流通的大明通行宝钞数量。”

“当流通的宝钞数量减少后,其价值自然会回升。”

“还是以琉璃珠为例。”

“如果楚王、齐王手中的宝钞减少到七百文,贬值的程度就会比一千文时轻缓。”

“但无论是保供给还是少发行,朝廷都必须采取温和手段,循序渐进,不可操之过急或简单粗暴。”

“否则不仅无法解决通货膨胀,还可能引发民怨!”

“到那时,别说恢复公信力,能维持现状就不错了。”

(经过燕长倾如此详尽的说明,众人对通货膨胀的根源、表现及影响都有了清晰的认识。

片刻后,晋王朱棡指着燕长倾身后宣纸上的通货紧缩四字发问:先生,这通货紧缩又作何解?

虽然从字面意思及先前对通货膨胀的解释中,朱棡已对通货紧缩有所揣测,但事关治国要术,他丝毫不敢妄自揣度。若因理解偏差导致施政失误,损害大明朝廷威信,后果不堪设想。还是聆听燕先生讲解更为稳妥。

燕长倾对朱棡的提问并不意外,即便无人发问,他也会继续讲解通货紧缩。这两种经济现象犹如孪生兄弟,必须对照说明,否则矫枉过正,难免陷入另一种困境。

通货紧缩,恰与通货膨胀相反,指的是物价总水平持续普遍下跌的经济现象。燕长倾解释道,其直接成因在于朝廷发行的大明宝钞数量,少于市面流通所需。

具体表现为:物价持续走低、市况萧条、经济衰退。究其本质,实为社会总需求不及社会总供给。

仍以琉璃珠为例。若我手中有十颗琉璃珠待售,而楚王、齐王二位殿下仅持三百文宝钞,每人只愿购三颗甚至一颗。如此,我必将积压大量琉璃珠难以脱手。

为求售出,只得降价处理,将原价百文的琉璃珠降至七十文,乃至五十文。虽短期内于百姓有利,却损害商贾利益。

长此以往,见琉璃珠买卖无利可图,我便停烧琉璃,解散作坊,受雇工匠亦将失业。

大明百姓既买不到琉璃珠,又面临失业风险,收入来源断绝,最终受害的还是他们自己。

这种现象,就是通货紧缩。

应对之策在于增发宝钞,扩大开支,鼓励投资,减免赋税。

根本在于平衡供需,直接手段是增加市面流通的宝钞数量。

燕长倾从容道出通货紧缩的来龙去脉与解决之道。

殿下的朱元璋、马皇后及太子朱标、秦王朱樉、晋王朱棡、燕王朱棣等皇子都陷入沉思。有了先前对通货膨胀的了解,此刻理解其反面便容易许多。

通胀与通缩,皆是经济发展中的弊病。

通胀致物价飞涨,宝钞贬值。若百姓收入未增,则生计艰难,钱不值钱,终将扰乱社稷。

通缩虽短期利于百姓,然长期物价低迷,商贾无利可图,从业者日减,百姓收入骤降,失业风险剧增。

目录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