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5章 受邀入馆,寄身修行 (1/2)
括苍山的晨雾还未漫过半山腰时,叶法善已背着简单的行囊站在清霄观门口。行囊里只有几件换洗衣物、一叠空白符纸、一小盒朱砂,还有师父智玄子塞给他的一本《符箓精要》——那是智玄子年轻时的手札,上面密密麻麻记着各种符箓的绘制心得,是观中至宝。
“师父,弟子走了。”叶法善对着智玄子深深一揖,眼眶有些发热。虽然只是暂别,心中却难免不舍。这清霄观是他从小长大的地方,一草一木都透着熟悉的暖意。
“去吧。”智玄子拍了拍他的肩膀,目光温和而深邃,“记住,无论到了哪里,修行的根本都在己心。青云道馆典籍虽多,却也不可盲从,要多思、多悟、多验。”
“弟子谨记师父教诲。”叶法善再拜,又与李涵等师兄弟一一辞别,这才转身跟上早已等候在山门外的玄阳子一行。
山路蜿蜒,晨光透过枝叶洒下斑驳的光点。玄阳子走在最前面,步伐稳健,偶尔会停下来指点路边的草药,或是与叶法善谈论几句道法心得。他的四个弟子跟在后面,其中刘志和赵峰见到叶法善时,脸上都带着友善的笑意——经过前日的切磋,他们早已对这个年轻的小道长心生敬佩。
越往下走,山路渐渐宽阔起来,人烟也稠密了许多。起初只是零星的农舍,后来便出现了成片的村庄,田埂上有农人弯腰劳作,村口的老槐树下坐着纳凉的老人,见了玄阳子一行,都恭敬地打招呼。
“玄阳子道长又去县城啊?”一个正在晒谷的老汉笑着喊道。
“是啊,带个小友去道馆看看。”玄阳子笑着回应,平易近人,丝毫没有高人的架子。
叶法善跟在一旁,默默看着这一切。他发现,玄阳子虽然住在县城的道馆,却与乡邻们十分熟络,显然常来常往。这让他想起师父说的“修道不能离尘”,或许正是这份与市井的联结,让玄阳子的道法更接地气,也更懂得如何济世。
走到日头偏中时,前方终于出现了县城的轮廓。高大的城墙青砖黛瓦,在阳光下泛着古朴的光泽,城门口人流如织,挑着担子的货郎、牵着马的商人、背着书包的学童……喧闹的人声隔着老远就传了过来,与括苍山的清幽截然不同,充满了鲜活的人间烟火气。
“那便是云溪县了。”玄阳子指着前方,“青云道馆在城东,离这里还有两里地。”
进入县城,街道两旁商铺林立,绸缎庄、杂货铺、酒肆茶楼一应俱全,叫卖声、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。叶法善好奇地打量着这一切,他虽随师父下山采买过几次,却从未深入县城腹地,这般热闹景象,让他觉得新鲜又陌生。
穿过两条主街,拐进一条相对僻静的巷子,喧闹声顿时小了许多。巷子尽头,一座气派的建筑群映入眼帘——正是青云道馆。
道馆的大门是朱漆的,门框由整块青石打造,上面雕刻着云纹图案,虽不奢华,却透着庄重。门楣上悬挂着一块黑底金字的匾额,上书“青云道馆”四个大字,笔力苍劲,气势雄浑,一看便知出自名家之手。门口两侧各立着一尊石狮子,虽不算高大,却栩栩如生,镇守着门户。
“到了。”玄阳子上前推开大门,门轴发出“吱呀”的轻响,像是在欢迎来客。
走进道馆,眼前豁然开朗。这是一个极大的院落,地面由青石板铺就,干净整洁。院中种植着几株苍劲的松柏和一片青翠的修竹,竹下还放着几张石桌石凳,显然是供人休憩论道之用。穿过前院,后面还有几进院落,亭台楼阁错落有致,隐约能看到回廊曲折,假山叠翠,比清霄观气派了不止十倍。
“这道馆是前朝一位修道的御史所建,至今已有百余年了。”玄阳子边走边介绍,“前后共有五进院落,前面三进是弟子们修行、论道、接待香客的地方,后面两进是藏经阁和贫道的住处。”
他带着叶法善穿过两道回廊,来到一处雅致的小院。院门口种着两株玉兰,虽然不是花期,枝叶却十分繁茂。院内有一间正房,两间厢房,还有一个小小的菜园,种着些青菜和草药,打理得井井有条。
“这里便是你暂住的地方。”玄阳子指着正房,“屋子刚打扫过,用具也齐全。平日里你除了去藏经阁研读典籍,也可在这院中修行,或是去前院与馆中弟子交流切磋,不必拘束。”
“多谢道长费心。”叶法善拱手道谢,看着这清幽雅致的小院,心中十分满意。
“你先安顿一下,半个时辰后,我带你去藏经阁。”玄阳子笑着说了句,便转身离开了。
叶法善将行囊放进正房,简单收拾了一下。房间不大,却收拾得干净整洁,靠墙放着一个书架,上面空着,显然是特意为他准备的;窗边有一张书桌,桌上放着文房四宝;墙角还有一个蒲团,正好供他存思炼气用。
他没有耽搁,稍作整理便来到院门口等候。半个时辰后,玄阳子准时出现,带着他往后院走去。
藏经阁是一座三层的阁楼,通体由楠木建造,散发着淡淡的木香,据说能防虫蛀。阁楼的窗户都装着细木格栅,既保证了光线通透,又能防止灰尘进入。门口挂着一把铜锁,锁身锃亮,显然常被擦拭。
玄阳子打开铜锁,推开厚重的木门,一股混合着纸张、墨香和岁月沉淀的气息扑面而来。
“这藏经阁共有三层。”玄阳子指着一楼的书架,“第一层存放的是一些基础的道经和科仪典籍,比如《道德经》《庄子》《道门科范大全》之类,适合打基础用。”
叶法善顺着他的目光看去,只见一排排书架顶天立地,上面整齐地摆放着各种典籍,有手抄本,有刻本,还有些线装的古卷,数量之多,让他咋舌。他甚至看到了几本只在师父口中听过名字的着作,比如《太平经》的早期刻本、《黄庭经》的名家注解,心中顿时涌起强烈的求知欲,恨不得立刻就捧起来研读。
“第二层是各家对经典的注解和历代道长的修行心得,比如《道德经河上公注》《抱朴子内外篇详解》,还有些符箓、炼丹、养生的专论。”玄阳子继续介绍,“第三层则是一些珍贵的孤本和秘录,多是前代祖师的手札,或是从各地寻访来的稀见典籍,平日里不轻易对外开放。”
他顿了顿,看向叶法善:“你初来乍到,先从第一层的典籍看起吧。这些虽是基础,却蕴含着大道根本。你每日可来此处研读,遇到不懂的地方,可随时来问我,也可与馆中其他弟子探讨——他们中不少人对这些经典都有独到的见解。”
“弟子明白,多谢道长。”叶法善恭敬地应道。
接下来的日子,叶法善几乎把自己泡在了藏经阁里。天刚亮,他便起身,在院中练习一个时辰的步罡踏斗,然后去藏经阁看书,直到傍晚闭阁才返回住处。晚饭后,他会在屋内打坐存思,凝练真气,或是拿出《符箓精要》,对照着白天看到的典籍,揣摩符箓的绘制之法。
起初,馆中的一些弟子见他来自山野小观,年纪又轻,难免有些轻视,觉得他未必能看懂那些深奥的典籍。有一次,几个弟子在讨论《道德经》中“上善若水”的含义,见叶法善在一旁看书,便故意高声争论,想考较考较他。
叶法善听到他们争论不休,便忍不住插了句:“诸位师兄,弟子以为,‘上善若水’不仅是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,更在说水随形就势,能方能圆,看似柔弱,却能穿石破岩。修道之人学水,不仅要学其不争,更要学其能容能变,应物而不伤物。”
那几个弟子闻言,都愣住了。他们争论了半天,都在纠结“不争”的字面意思,却从未想过“水”的应变之能。一番细想,只觉得叶法善的见解既贴合原文,又有实践之意,远比他们的争论来得深刻。
自此之后,再没人敢轻视这个年轻的小道长。不少弟子见他对典籍理解透彻,还常常主动来向他请教,而叶法善也总是耐心解答,偶尔还会提出自己的疑问,与众人一同探讨。
- 想和兵器结婚有错吗?连载
- 开局药铺少东家,潜修二十年刀法连载
- 吻词完本
- 冬天请与我恋爱连载
- 远山破阵曲连载
- 炼气家族,我有一个造化空间连载
- 影卫他怀了皇上的崽完本
- 神豪:有钱后,长腿校花爱意狂涌连载
- 山海提灯连载
- 斗破:重生萧炎,多子多福连载
- 港片:投降!我被大嫂包围了连载
- 悟性逆天,我在诸天薅羊毛连载
- 婚养[先孕后爱]连载
- 王大海林晚秋连载
- 你这辈子就是让游戏给害了!连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