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其它小说 > 皇明 > 第488章 第483章 群凶聚首,士绅通逆

第488章 第483章 群凶聚首,士绅通逆 (1/8)

目录

第483章 群凶聚首,士绅通逆

江南的冬天总裹着化不开的湿冷。

苏州城外的破庙里,冬雨顺着漏顶的茅草往下滴,砸在泥塑弥勒像的肩头,混着香灰凝成黑黄色的水痕。

十几个佃户缩在供桌旁,怀里揣着半冷的糠麸饼,听教首用沙哑的声音念着:

“弥勒降世,明王出世,此后人人有饭吃,有衣穿……”

话音落时,有人悄悄抹了把眼角。

这是他们熬过水患、躲过粮差后,唯一能抓住的“念想”。

白莲教能在江南底层扎下根,从不是靠虚无的鬼神之说,而是踩着百姓的生存绝境生长。

此时的江南,虽号称“鱼米之乡”,可水患过后,田地被淹的农户还会被士绅商贾盘剥,织户被绸商压价到连口粮都不够,流民们蜷缩在码头、破庙,连卖苦力都要看漕帮的脸色。

他们没法跟士绅争田,没法跟官府辩理,便只能把希望寄在“弥勒”“明王”身上。

哪怕只是一句“救苦救难”,也比粮差的鞭子、绸商的冷脸更暖些。

另外,白莲教之所以能在江南有影响力,还是他进行了本土化的改造。

它以“弥勒降世”“明王出世”为根,却悄悄接上了太湖的水神、漕帮的规矩,甚至士绅私下流通的“抗税暗号”,成了底层百姓能看懂、能参与的“生存工具”。

在太湖沿岸的苏州、松江,教众们不在明面上聚集,而是借着“斋会”“诵经”的名义,把破庙、漕运码头的草棚、甚至士绅废弃的庄院当成据点。

苏州阊门外的码头边,有间挂着“敬神斋堂”牌子的矮屋,每日清晨都有流民来“诵经”。

其实是教首借着念《弥勒下生经》的由头,给众人分些士绅暗中送来的陈粮,以凝聚人心。

太湖流域的水神崇拜,更成了白莲教拉拢渔民的利器。

教首们会在湖边设“水神坛”,把弥勒像和本地的“水仙娘娘”供在一起,对渔民说:

“水仙娘娘保平安,弥勒菩萨给饭吃,跟着咱们,既能躲过湖匪,又能少缴渔税。”

渔民们信这个,渐渐把“入教”当成了谋生的法子。

在白莲教的运作之下,漕帮的加入,更让白莲教有了流通的脉络。

漕帮掌控着江南的运河运输,帮里的脚夫、船工多是贫苦出身,不少人早就入了教。

他们借着运粮的机会,把白莲教的黄纸、经卷从苏州传到杭州,再从杭州带到南京,甚至能把“抗税”的消息,提前半个月送到流民手里。

另外。

江南的白莲教能壮大,背后还藏着士绅豪族的影子。

不是所有士绅都想“谋逆”,但他们需要一个“工具”来对抗官府的清丈、赋税。

而白莲教,就是最好用的“工具”。

江南的骚乱,像一把火,点燃了白莲教分散的势力。

之前的江南白莲教,更像是“星星点点的火苗”。

苏州的分支管苏州,松江的管松江,太湖的渔民教众只认水神坛,漕帮的教众只听帮里的规矩,从没有一个能统管全局的首领,更没敢像山东徐鸿儒那样扯旗造反。

可随着袁可立平乱、士绅挑唆,局势变了。

流民越来越多,教众的队伍也越来越大。

士绅们为了对抗官府,给的资助越来越多,教众们有了粮、有了刀。

更重要的是,那些原本各自为战的“野心家”,开始朝着江南汇聚。

漕帮帮主赵三,掌控着运河苏州到杭州段的运输,手里有两百多个船工、五十多艘漕船,之前只是借着运粮帮白莲教传消息,如今见江南大乱,也想借着教众的势力,垄断整个江南的漕运。

目录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