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81章 第476章 新政兴农,峻法惩逆 (1/5)
第476章 新政兴农,峻法惩逆
天启二年十月中旬,北京的风先一步带来了冬的凛冽。
皇城根下的老槐树早没了叶子,光秃秃的枝桠在干冷的风里晃,偶尔落下几片卷边的枯叶,被风卷着贴在朱红宫墙上,又很快被巡城兵卒的靴子碾成碎末。
气温已跌破零度,呼出口的气都成了白霜,裹着厚棉袄的百姓缩着脖子往胡同里钻,却少见往年冬日里的愁容。
今年的北直隶,没有粮荒的影子。
往年这时候,若是遇上干旱,粮店的米价早该涨得离谱,胡同里总能听见谁家娘子哭着说“买不起米”,甚至有流民裹着破席子在城墙根下冻饿而死。
可今年不同,西四牌楼的粮店前,排队买粮的百姓手里攥着铜板,脸上带着踏实的笑。
掌柜的掀开米缸,里面的粟米、麦仁堆得冒尖,旁边还摆着几袋灰扑扑的番薯干,嗓门洪亮地喊:
“番薯干便宜卖!两文钱一斤,熬粥顶饱!”
这底气,全来自皇帝朱由校一年多来的力推。
清丈北直隶各州府的“隐田”“荒田”,凡是士绅隐瞒不报的私田,尽数收回。
流民、军户只要愿意耕种,就给田、给种、给农具,还免三年赋税。
顺天府的大兴县,清出的荒田就有两万多亩,分给了三百多户流民,官府还派了农官去教他们种番薯。
这作物耐旱,哪怕天旱得裂了缝,藤子依旧能爬满田埂,挖出来的块根沉甸甸的,一亩地能收千斤,抵得上三亩粟米的产量。
为了保收成,朱由校还下拨内帑,让顺天府、保定府兴修水利。
农官们带着百姓挖水渠、修水窖,把拒马河、永定河的水引到田里,连偏远的蓟州,都修了十几处小型水库。
到了秋收时,北直隶的番薯收得满坑满谷,保定府的农户家,地窖里堆的番薯能吃到明年开春。
顺天府的赈灾粮库里,除了常规的粟米,还多了几十万斤番薯干,甚至能调拨一部分给山东、河南。
这两省也跟着种了些番薯,虽没北直隶收得多,却也够缓解粮荒。
江南水灾闹得凶时,京城的粮价确实涨了几天,米店掌柜们还想趁机抬价,可没几天,官府就拉着满车的番薯干、粟米到街头设了“平价粮点”,一两银子能买四石粟米,比往年还便宜。
粮店掌柜们见状,只能把价压下来,私下里嘀咕:
“这番薯真是神物,往年旱年哪有这光景?”
除了番薯,皇庄里试种的玉米更是让京城刮起了新风。
十月初,皇庄的管事捧着一筐黄橙橙的玉米穗子进了宫,穗子上的玉米粒饱满得像金珠子,剥下来煮在水里,满殿都是甜香。
朱由校尝了一根,玉米脆嫩清甜,大明皇帝当即露出了赫鲁晓夫的微笑。
立刻就让御膳房多煮些,分给朝臣们尝鲜。
第二天,《皇明日报》就登了《皇庄新获玉米颂》,配着玉米穗子的木刻图,写着“玉米耐旱高产,蒸煮皆可食,实为民生佳谷”,还详细说了种植方法,鼓励百姓明年试种。
这报道一出来,京城的达官贵人顿时着了迷。
后宫皇后宴请诸贵妇人的时候,就多了道“蒸玉米”,这些贵妇人吃得赞不绝口,问“何处能买”。
许多达官显贵的管事甚至跑到皇庄,想花钱买玉米种子,说“要在自家花园里种几株”。
皇庄的玉米本就种得少,只有几百亩,很快就被权贵们买空,市面上甚至炒到了一两银子一根。
这价格,比粟米贵了百倍不止,却还是有人抢着要。
有官员见了,劝朱由校“定个最高价,别让权贵们哄抬”,朱由校却摆了摆手,笑着说:
“不用。他们越抢,百姓越知道玉米值钱,明年自然会想着种。
等家家户户都种了,价格自会降下来。”
- 为了攻略病娇在死亡边缘反复横跳连载
- 我不是戏神连载
- 谁让他玩游戏王的!连载
- 孟大小姐完本
- 西游妖帝:从多宝金蟾开始连载
- 苟在武道世界成圣连载
- 吞噬星空:开局光之巨人连载
- 宋北云连载
- 一入华娱深似海连载
- 吞噬星空:我的悟性逆天!连载
- 港综:天命反派,别人装逼我变强连载
- 肆意宠溺连载
- 国医:从乡镇医院到京都三甲连载
- 人在斗破编日记!女角色们崩坏了连载
- 从东汉开始的诸天长生者连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