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其它小说 > 皇明 > 第337章 第334章 丰衣足食,治国方略

第337章 第334章 丰衣足食,治国方略 (3/5)

目录

“不过,番薯收得多了,保存倒是个棘手问题。”

朱由校指尖在册子上停住,眉头微蹙。

“这东西水分大,若是处置不当,过不了几日便会发芽、腐烂,三百万石的收成,怕是要折损不少。”

魏朝早有准备,连忙躬身回道:“陛下圣明,这点皇庄的人早想到了。徐光启编撰的《甘薯疏》里,特意写了保存之法,如今都照着做呢。”

他缓缓解释起来:

“一是挖地窖储藏,选高燥之地掘窖,底下铺干草,将番薯码放整齐,再用土封严实,能存到来年开春;二是蒸熟了晒干,做成薯干,既能久存,又方便携带;三是切成薄片暴晒,制成薯粉,掺在粮食里煮粥做饼都行。”

朱由校闻言点头,眼中露出赞许之色:

“做得好。除此之外,实在来不及处理的,也可以用来酿酒。番薯出酒率高,比用高粱、小米酿酒损耗更少,酿出的酒既能供内宫使用,也能外销,算下来也是皇庄一笔不小的进项。”

“奴婢记下了,这就传旨给皇庄管事,让他们照办。”

魏朝连忙应下,心中愈发佩服皇帝的周全。  

  不仅想到了粮食储备,还能兼顾生财之道,难怪陛下年纪轻轻,便能将朝政打理得井井有条。

他退到一旁,看着朱由校重新拿起朱笔,在关于番薯推广的奏疏上批复,笔尖划过纸面的沙沙声,在寂静的暖阁里格外清晰。

御案上的奏疏依旧堆积如山,北边的边患、南边的漕运、山东的善后……

桩桩件件都牵动着国本,可此刻的朱由校,眉宇间却少了几分往日的凝重。

解决了粮食这个心腹大患,往后推行新政便少了一层掣肘,整顿吏治、安抚民心,也能更有底气。

这小小的番薯,或许就是撬动大明积弊的支点。

只要让百姓能吃饱肚子,天下安定的根基,便算扎稳了。

晚膳时分,御膳房特意呈上了新收的番薯,有蒸得粉糯的,也有烤得焦香的。

朱由校拿起一块烤番薯,剥开焦脆的外皮,热气裹挟着一股土腥味扑面而来。

他咬了一口,眉头便不由自主地皱了起来。

这味道,实在算不上好。

甜度寡淡不说,纤维粗得剌嗓子,咽下去时还带着几分干涩,所谓的“甘平”更是无从谈起。

徐光启在《甘薯疏》里说的“生食如葛,熟食如蜜”,在他看来简直是言过其实。

“难怪北方百姓不待见这东西。”

朱由校放下番薯,用餐巾擦了擦手,脸上满是难色。

这年头的番薯未经选种改良,口感粗糙不说,吃多了还容易胀气,那股挥之不去的土腥味更是让许多人难以下咽。

这样的作物,即便产量再高,若不能改良品种,百姓怕是也没多少种植的兴致。

可放眼大明朝,能懂育种改良的人才,简直是凤毛麟角。

徐光启虽是倡导者,却也更多是停留在引种层面,真要论起精细的选种培育,怕是也力有不逮。

这事儿,还得从长计议。

正思忖间,魏朝轻手轻脚地走了进来,躬身道:“皇爷,内阁首辅方从哲在外求见。”

朱由校点点头,将剩下的半块番薯推到一边:“让他进来吧。”

方从哲近来常来面圣,或是禀报内阁政务,或是商议新政细节,态度始终恭谨得很。

这位老首辅像是摸透了皇帝的脾性,从不摆老资格,更不搞那些党争的弯弯绕绕,将“臣子”的本分做得滴水不漏,把自己摆在了完全受皇帝拿捏的位置上。

不多时,方从哲便穿着一身官袍走进来,躬身行礼:“老臣方从哲,参见陛下。”

“方阁老免礼,坐吧。”

目录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