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社会都市 > 诸天火红年代,冰箱每日刷新 > 第145章 第144章 143中秋节礼,艳羡与感恩,小小震撼

第145章 第144章 143中秋节礼,艳羡与感恩,小小震撼 (1/5)

目录

第144章 143.中秋节礼,艳羡与感恩,小小震撼,甜蜜期待

日子一天天过去,阳光明分得的那间二十六平米的筒子楼小套间,早已不是初见时那般空荡的灰败模样。

雪白的墙壁散发着淡淡的石灰味,地面干净平整。

然而,一个真正能生活的“家”,光有房子和几件大件家具是远远不够的。

接下来的日子,阳光明便一头扎进了琐碎却必要的生活物资添置中。

锅碗瓢盆是顶顶要紧的,他抽空跑了几趟附近的百货公司和日用品商店。

一口铝制蒸锅、一口敦实的生铁炒锅、一个纯铜烧水壶、一个暖水瓶、几个大小不一的搪瓷盆、一摞印着“劳动光荣”字样的细瓷碗碟、几把竹筷子……

这些不起眼的家什,一件件买回来,陆续放入碗橱或在厨房案板桌上摞起来。

被褥铺盖是另一项大开销,就算搬到新家居住,他每周也要回石库门住上一两天,所以以前的旧铺盖还不能搬过来。

他拿出攒下的布票和棉花票,不够的部分,拿出冰箱里的物资很容易就置换到了。

在布店里扯了厚厚的棉布和里子布,又买了沉甸甸的新棉花,花了点手工费,请裁缝师傅做好两套被褥,这个最棘手的问题也就解决了。

最要紧的炉灶问题,更不能忽视。

门口走廊上,属于他的那个煤球炉位置,已放好了一只擦得锃亮的崭新煤球炉,旁边整齐地码着一小堆黑亮的煤球和引火用的碎木柴。这属于“明灶”。

而东屋那个五六个平米、带门带窗的小隔间里,阳光明悄悄添置了一个崭新的煤油炉。这是他的暗灶。

这个二手的煤油炉有着蓝色铁皮外壳,玻璃罩子擦得透亮,旋钮灵活。他特意买了两个备用灯芯和两罐煤油,放在隔间角落。

这间小小的斗室,成了他消化冰箱物资的堡垒。

那些在筒子楼公用走廊上绝对扎眼、不好解释来源的吃食——比如几盒速冻水饺、速冻大肉包、各种肉食等——可以在这里悄无声息地用煤油炉加热。

只要关好门,就算端出去被人看见,至多感慨一句“小阳师傅真舍得,还吃饺子”,倒不至于惹出大麻烦。

这隐秘的便利,让他在这个物资极度匮乏的年代,心里多了一份旁人难以企及的踏实。

***

弄堂里的风开始带上凉意,法国梧桐巴掌大的叶子边缘悄悄卷起微黄。

中秋节的气息,如同桂花的甜香,在街巷间无声地弥漫开来。

对老百姓而言,这是仅次于春节的大日子。

为了过好节日,街道和单位,也难得地透出几分慷慨。稀罕的票证如同金贵的雨露,零星洒落:半两芝麻油票、二两瓜子票,还有半斤凭票供应的硬邦邦的“中秋月饼”——这已是顶好的节礼。

阳光明自然也要借助那个神奇的“冰箱”,为这个中秋多做些准备。

除了打算拿回家里的东西,他心头还记挂着一户人家——楚大虎家。

楚家的情况,他太清楚了。

楚家只有虎头父亲一个正式工,收入微博;虎头母亲身体一直不好,常年在家操持,下面还有两个半大的弟弟和一个刚上小学的妹妹。

楚大虎父亲一人工作,却要供应家里的五张嘴吃饭,日子之艰难,可想而知。

虎头临走前那句沉甸甸的托付,言犹在耳。

这两个月,他恪守着承诺,每半个月就去楚家一趟。有时是一捆扎得紧紧的干米线,有时是几斤核桃仁或栗子仁,有时是一瓶清亮的花生油,都是实实在在能填肚子、派得上用场的东西。

东西不多,但每次都不空手。不是他舍不得多给,而是给的太多,不好找合适的理由。

楚家父母那混合着感激、不安和窘迫的眼神,让他心里发酸。

眼下中秋临近,各家各户都在想法子张罗点像样的节货,楚家想必更是艰难。正好,趁着节前各单位发福利的由头,他多送些过去,也不至于太扎眼。

……

目录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