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社会都市 > 诸天火红年代,冰箱每日刷新 > 第150章 第149章 148回城咨询,真正目的,大献殷勤

第150章 第149章 148回城咨询,真正目的,大献殷勤 (1/5)

目录

第149章 148.回城咨询,真正目的,大献殷勤

天光大亮,清冷的晨光透过窗棂照进隔间里。

阳光耀睁开眼,有一瞬间的恍惚,身下是家里铺得厚实暄软的棉褥,鼻尖萦绕着熟悉的混合着樟脑和旧木头的家的气味,不是北大荒那硬邦邦、永远带着潮气的土炕。

他长长舒了口气,四肢百骸都透着长途火车颠簸后的酸沉,这一觉睡得又深又沉。

外间传来壮壮咿咿呀呀的稚语和李桂花低低的哄劝声。

家里静悄悄的,父亲、大哥,肯定都去工厂了。

阳光耀撑着坐起身,套上那件空荡荡的旧军便服,趿拉着鞋走到堂屋。

“光耀起来啦?”李桂花正抱着壮壮坐在小竹椅上,见他出来,脸上堆起笑容,“饿了吧?饭菜都在锅里温着,我去给你端出来。”

“麻烦大嫂了。”阳光耀点点头,声音带着刚睡醒的沙哑。他走到天井边,就着搪瓷盆里的冷水抹了把脸。冰凉的水激得他一个哆嗦,却也彻底驱散了残存的睡意。看着镜子里那张依旧黑瘦、但眼底疲惫稍减的脸,他用力搓了搓脸颊。

饭菜端上桌:一大碗温热的白米饭,一碟酱瓜,还有几块昨晚吃剩的红烧肉。这在物资匮乏的年月,已是极好的早饭。

阳光耀坐下来,沉默地吃着。李桂花抱着壮壮坐在对面,有一搭没一搭地逗着孩子,偶尔也跟他说两句闲话,问问东北冷不冷,路上累不累。阳光耀简短地应着,语气平和。

搁在以前,他和这位大嫂的关系算不上多融洽,总有些说不清道不明的隔阂。但离家两年,刚回来,彼此都多了几分客气和容忍,气氛倒也算得上和气。阳光耀心里装着事,胃口并不算好,匆匆吃完,便放下了碗筷。

“大嫂,我出去一趟。”阳光耀站起身,抹了抹嘴。

“哦,好。”李桂花应着,“中午回来吃饭吧?”

“看情况,可能在外面随便对付点。”阳光耀含糊应道,拿起椅背上搭着的帽子扣在头上,推门走了出去。

弄堂里,上班的工人早已走空,只剩下几个老人坐在自家门口晒着太阳,或是提着菜篮子慢悠悠走过的家庭妇女。

深秋的风带着寒意,卷起地上的落叶。阳光耀裹紧了衣服,脚步有些急,朝着街道办的方向走去。

街道办,是每个返城知青绕不开的地方。

他今天来,有两个目的。一是例行公事地登记报到——知青探亲假时间有限,街道办需要掌握情况,假期一到,若滞留不走,他们便会介入催促。这登记只是走个过场。

他真正的目的,是来探听回城的风声。

这趟千里迢迢跑回来,把家里准备的钞票、粮票等都带走,只是一方面。更重要的,是他心底那团灼烧的火焰——他想回城。

扎根北大荒?他一天都待不下去。他需要知道,现在有没有门路,哪怕只是一丝缝隙。

街道办的办公室里,墙上贴着红色的标语,几张掉漆的办公桌后坐着几个穿着蓝灰色干部服的工作人员。

阳光耀找到负责知青事务的窗口,是个戴着套袖、头发花白的老同志。

“同志,我是返沪探亲的知青,阳光耀,向阳生产队的。”阳光耀递上自己的户口本和知青证明,努力让自己的声音显得平稳。

老同志推了推鼻梁上的老花镜,慢悠悠地翻开登记簿,找到他的名字,用蘸水笔记下返沪日期。“哦,阳光耀。探亲假批了多久?”

“十五天,刨去路上时间,能在家里待八九天。”阳光耀回答。

“嗯,假期结束前三天,记得再来一趟销假。按时回去,不要超期。”老同志公事公办地叮嘱,合上登记簿。

“知道了,同志。”阳光耀没有立刻离开,他往前凑近了一点,压低声音,“同志,我想……打听打听,现在有没有什么……返城的政策?或者……什么路子?”

老同志抬起眼皮,那双阅尽世事的眼睛在镜片后锐利地扫了他一眼,带着一种了然和不易察觉的叹息。

“返城政策?”他摇摇头,声音不高,却像一盆冷水浇下,“没有正式的。现在正是号召知识青年‘扎根农村干革命’的时候,哪来的返城通道?”

阳光耀的心沉了一下,但还是不死心:“那……有没有特殊情况?比如……”

“特殊情况?”老同志叹了口气,声音压得更低,“有,但少之又少。重病,残疾,得是那种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,还得有县级以上医院开得证明,层层审批,难如登天。成功回来的例子,凤毛麟角。”

他顿了顿,看着阳光耀虽然黑瘦但显然还算健壮的身板,“你……看着不像有重病吧?”

阳光耀下意识地挺直了背,随即又颓然塌下肩膀。

目录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