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75章 第272章 闽地游神,只杀不渡 (2/4)
开路神威严赫赫,孩儿弟活泼可爱,各路神祇形象鲜明,栩栩如生。
信众们手持香火,簇拥在队伍两旁,或默默祈祷,或高声呐喊,气氛极为热烈。
虽然每次游神祭典仪式的主角是神明,但吸引人们看热闹的焦点往往是各类艺阵的表演。
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或高大威严可怖,或活泼可爱矮小、可由人肩扛或头顶的神偶。
这些由人肩扛或头顶的神偶,头筒多用樟木雕刻制作,身体骨架则由竹篾编织而成,在福州地区俗称为塔骨,意为套进去。
并将其尊称为摆爷,意为边走边摆动手臂的神爷。不过现在较普遍称为神将,或神将阵。
而闽地游神,究其本质,其实是傩舞的一种,傩舞又叫“大傩”,俗称“鬼戏”或者“跳鬼脸”。
傩舞一般是指戴上鬼神形象面具或通过面部化妆,装神扮鬼以驱瘟避疫、表示吉祥平安的一种古老的祭祀舞蹈。
实际上是一种“模拟巫术”。
傩舞驱鬼邪思想起源于原始社会,原始人将福祉归于神灵,而将灾难归于邪鬼。
商周时代傩舞就存在于国家祭典与民间鬼神活动中,殷墟甲骨文卜辞中便有傩祭的记载,当时最著名的就是异人方相氏驱傩。
其表演动作古朴悍猛、庄重威猛,配以激烈的鼓点节奏而进行队列变化,如踏卦、对陈、互扑、游行等。
到了汉末,便有十二傩神兽的吃鬼歌,讲的是甲作、巯胃、雄伯、腾简、揽诸、伯奇、强梁、祖明、委随、错断、穷奇、腾根十二位神兽,分别要吃鬼虎、疫、魅、不祥、咎、梦、磔死、寄生、观、巨、蛊等十一种鬼疫。
最后还要劝鬼疫赶快逃跑,不然就会被十二兽掏心、挖肺、抽筋、扒皮,以致被十二兽吃掉。
到了北宋时期,驱傩活动进一步向娱乐形式转化,出现了集沿门逐疫、沿门乞讨、沿门卖艺为一体的“打夜胡”。
“打夜胡”在岁末腊月举行,由三五个贫者化装成妇女、神鬼,敲锣击鼓,为人驱祟,沿门乞钱。
打夜胡显示出驱鬼必借助声音的威力,即大声喊叫或发出咒语、歌声。
经历过历史的沉浮,傩不断演变成各种各样的形式,到了现代,则多以表演形式居多。
在异人界,傩,可以说是圈子里极为庞大的一支,更是古代戏剧的源头。
戏剧一般都经历了“傩舞—傩戏—戏剧”的发展历程,“巫”“舞”“武”三字更是同源,是求战斗或驱邪逐恶的巫术活动的合称,也是戏剧的原始形态。
就比如说神格面具,这一巫优之术,其实也和傩有千丝万缕的联系。
都是利用了香火愿力的巫术。
就像是一颗种子开百样花,历史中的种种变故,所发生的故事,不断影响着异人们的一代代传承,最终形成了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诸般模样。
花开两朵,各表一枝。
只见那白鹤童子,面敷白粉,剑眉星目,唇点朱红,头戴嵌有明珠的童子冠,身着雪白羽衣,衣袂飘飘,仙气凛然。
手持拂尘,步伐轻盈,眼神却锐利如电,扫视着周遭,仿佛真能涤荡妖氛。
其形象源自道教中侍奉真人的仙童,在此地信仰中,更增添了巡游四方、辨识邪祟的职责。
而紧随其后的官将首,则更是威猛慑人,为三人一组,增损二将军与一位化身。
他们面戴青、红、蓝浓重彩绘的脸谱,图案狰狞夸张,怒目圆睁,獠牙外露,象征着对邪魔的极度忿怒。
头戴将军盔,身披绣有龙纹、云海的重彩战甲,手持三股叉、枷锁、火签等刑具法器,步伐沉重而统一,踏地有声,驱散不祥。
官将首源于佛教护法神,在被地藏王菩萨渡化后,成为专门擒拿恶鬼、只杀不渡的凶悍神将。
在闽地特有的游神文化与信众庞大愿力的加持下,撑起神像的“挺神将”们,也就是负重塔骨者。
以自身先天一炁为引,接引、承载着一丝微弱的神明意念,使得神像仿佛活了过来,一举一动皆带有不凡的炁息与神韵。
而在游神队伍边缘,一位身着旗袍、容颜绝美、气质妖异的女子,正冷冷地看着手中一串勾玉。
那勾玉原本光泽流转,此刻却接连发出细微的“咔嚓”声,一颗接一颗地黯淡、碎裂,最终化为齑粉从她指缝间滑落。
- 请你记得我完本
- 【快穿】娇软炮灰又被反派抱走了连载
- 在此刻,击碎次元壁连载
- 骨王:恭迎王的诞生连载
- 两界修仙:从青符到洪荒连载
- 恐怖诸天:我直接拜酆都黑律!连载
- 交换美娇妻连载
- 四合院:从驾驶员开始连载
- 我一个人演了全世界连载
- 人在泰罗,和光太郎称兄道弟连载
- 万有引力连载
- 在反派出生前(快穿)连载
- 遮天小仙凰连载
- 妻子的谎言(萧九)完本
- 人在篮坛,速成BOSS连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