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其它小说 > 我的手提式大明朝廷 > 第461章 第459章 名将时代的落幕

第461章 第459章 名将时代的落幕 (1/4)

目录

第459章 名将时代的落幕

李如松若有所思地点点头,苏泽的肯定让他紧绷的神经稍微放松了些,但“庙算之术”这个词似乎太过宏大。

他追问道:“教务长高见。只是这‘庙算之术’和‘军制’到底有什么关系?具体到作战司,学生该如何着手?学生愚钝,还请教务长明示。”

苏泽拿起茶盏润了润喉,他回忆自己对战略的了解,为这位新晋的作战司主司描绘道:

“首先,军队的标准化建设,是战略指挥的基础,也是作战司的核心任务之一。”

苏泽放下茶盏,手指在点点画画:“庙算之所以能算,前提在于棋子是规整的、可预判的。我大明如今新军初具规模,但各地编制、训练、装备、后勤补给,差异甚大。”

“戚将军在大同练的兵,与李都护在辽东带的兵,与广西的安南军,甚至京营禁卫,其强项短板、反应速度、作战风格,皆不相同。这如何能让统帅如臂使指,通盘考虑?”

李如松立刻联想到在武监时学到的战术推演,若各方实力不明、规则不一,推演根本无法进行。

他脑中过了一道闪电,以往所学似乎串联起来:

“学生明白了!作战司需推动全军标准化,统一军官和士兵编制、统一基础训练大纲、统一核心装备制式、统一后勤补给标准。”

“唯有如此,统帅在运筹帷幄时,才能清晰地知道,调动一支‘标准军’意味着多少战力、需要多少补给、能达成何种任务预期,而不是纠结于某支军队的独特性情。这是让战略指挥成为可能的地基。”

“正是此理!”苏泽眼中流露出赞许,李如松果然有悟性,也难怪能上东北战略。

“内廷要指挥全国的军队,那就要将每一支军队化作棋子。”

“古之名将,能将万人者寥寥,将五万人者就是军神了。”

“内廷是要将百万人,就不能用原来的统兵之法,唯有将每一支军队标准化,战略指挥才有可能。”

将百万人!

李如松忍不住开始遐想,大明如果真有百万大军,那将是何等场景?

苏泽又说道:

“其次,确定军队的作战操典,规范化作战指令。”

他语气转为严肃:“兵法云‘将在外,君命有所不受’,此乃权宜之策,非长久之道。其根源在于指令传递不清、意图不明,前线将领只能自行其是。作战司要做的,就是制定一套清晰、规范、层级分明的作战指令体系。”

苏泽举例道:“‘进攻’指令,需明确是‘试探性进攻’、‘牵制性进攻’、‘决定性进攻’还是‘总攻’。‘防守’指令,需明确是‘迟滞防御’、‘要点固守’还是‘弹性防御’。这些指令术语及其对应的战术动作、兵力运用、资源需求,必须编制成全军通用的《作战操典》,下发至每一级指挥军官,并纳入武监及各级军官培训。”

“如此,当统帅下达命令时,你作为前线指挥官,才能瞬间理解统帅的战略意图,知道该投入多少力量,达成何种效果,而不是凭个人理解去猜、去赌。”

李如松听得心潮澎湃:“学生定当竭尽全力,编撰出这份《作战操典》!”

苏泽点点头,继续深入:“其三,确立全国性的动员体系,建立现役与预备役制度。”

“庙算者,不仅要算眼前之兵,更要算举国之兵,算战端一起,能调集多少力量。”

“目前我大明兵员补充,或是临时募兵,效率低下且良莠不齐;或是依赖卫所世兵,早已不堪战阵。”

“如何募兵,兵员服役几年,退役后的出路,这是你们作战司需要思考的问题。”

“此外,就是我大明,也养不起百万大军,但战端一起,那就要动员举国之兵。”

“所以我以为,可以仿效东汉旧制,将军队分为常备军和预备役。”

“常备军为常备精锐,自不必说。”

“凡我大明适龄青壮,凡在武监、水师学堂、地方讲武堂乃至退役之精兵,皆应登记造册,明确其籍贯、技能、可征召时间。”

“要规划好现役部队与预备役部队的衔接轮换机制,建立各级预备役动员点,储备相应装备。”

“更要制定全国总动员令发布后的具体执行流程,兵员如何集结、装备如何发放、如何快速补充至指定部队或组建新军。”

“只有建立了这套体系,这才是真正的‘藏兵于民’,此方位为庙算之道!”

李如松倒吸一口凉气,深感责任重大。这已远超单纯的战场指挥,而是涉及国家根本的制度建设。

目录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