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社会都市 > 华娱:从怪兽电影开始 > 第689章 第681章 献媚奥斯卡

第689章 第681章 献媚奥斯卡 (3/5)

目录

还是好莱坞的那一套,昂撒男人代表上帝拯救世界!

注意,电影里所有中国男人全都死了!

呵呵,为了奥斯卡,阿谋也是拼了。

《南京南京》珠玉在前,大家都把路太郎挨骂的原因分析的清清楚楚,就是站在脚盆鸡的角度给人渣找人性。

老谋子倒好,《十三钗》,虽然没有《南京南京》玩得那么大,但也差不多。

整部电影,全程充斥着一种谄媚西方的视角,完全抛弃了家国-民族叙事的主视角。

《十三钗》的故事,其实和莫泊桑的《羊脂球》很像。

那部经典短篇小说里,羊脂球作为一名妓女,为了大家的安危被迫牺牲自己,最后却遭到了众人的唾弃。

而《金陵十三钗》里的妓女们,却是主动选择牺牲。

12个青楼女子主动牺牲自己,换取13个女学生的生命。

看似是对人性光辉的赞美,实则是对历史的歪曲和对女性的不尊重。

这部剧的核心矛盾被刻意设置成了“在大军屠城的灾难面前,生命到底是否有贵贱之分”。

但实际上,它却在潜移默化中传递着一种错误的价值观——做皮肉生意的青楼女子就应该去牺牲,而女学生的生命就更宝贵?

难道妓女和女学生之间,必须要分出一个“谁更值得活下来”吗?

这种刻意制造的“牺牲美学”,本质上和《南京南京》如出一辙。

如果是张辰来拍《十三钗》,他会把女学生改成未成年的小女孩,这样一来,妓女们的牺牲就有了更合理的动机——保护孩子是人类共同的本能,这样的设定也能减少争议。

但这样一改,影片就失去了所谓的“深度”,只剩下对人性伟大的单纯赞美,而这显然不是那些追求“艺术感”的导演和评委们喜欢的。

他们就喜欢从人性的光辉中找恶,或者从恶人的恶行中找所谓的“人类闪光点”,仿佛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作品的“复杂性”和“深刻性”。  

  但这种刻意为之的复杂性,往往是对历史的不尊重,对苦难的消费。

南京大屠杀是中华民族永远的伤痛,每一个生命在那场灾难中都是平等的,没有高低贵贱之分。

用妓女的牺牲来衬托所谓的“高尚”,本身就是对历史的亵渎。

这样的设定,从一开始就不是为了铭记历史,而是为了迎合奥斯卡评委的口味。

张辰能理解张一谋想要冲击奥斯卡的心情,但用这样一部“屁股歪”的作品去献媚,实在是得不偿失。

手机再次震动起来,还是陈导明打来的,看来是等的有点着急了。

张辰深吸一口气,接起电话:“道明老师,我问清楚了,一谋导演是想冲击奥斯卡。”

“那《狩猎》怎么办?”陈导明的语气带着一丝焦急。

“只能等一等了,或者等他拍完《十三钗》,又或者我们自己找到合适的导演……”

“好吧,也只能如此了。”

陈导名肯定是不想等的,等老谋子拍完《十三钗》,变数太多了。

拍完《十三钗》,万一他又想拍《十四钗》《十五钗》呢?

可换其他人拍,陈导名一时也想不到合适的人选。

……

第二天一早,张辰收到好消息,是戴安特意打电话告诉他的。

哈维维恩斯坦被正式起诉,被控两项强奸罪和一项犯罪性行为罪。

哈维缴纳 100万美元保释金后获释,但被禁止出境。

这家伙彻底完了,不可能翻身的那种。

目录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