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社会都市 > 火红年代:隐居四合院当大佬 > 第810章 为国家建设添砖加瓦的“刘氏海外石

第810章 为国家建设添砖加瓦的“刘氏海外石 (1/3)

目录

第810章 为国家建设添砖加瓦的“刘氏海外石油””!!!

王玉栋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项目运行的每一个细节:从钻井参数的调整到当地劳工的排班,从设备维护计划到与政府部门的沟通要点。

他常对团队成员们说:“海外项目就像一盘棋,走一步要看十步。”

这种未雨绸缪的工作方式,使得“刘氏海外石油公司”在墨东哥的勘探项目始终保持高效运转。

在非洲刚国的雨季,陈大海带领团队冒雨抢修矿山设备。

雨水顺着安全帽檐流下,浸湿了他的工作服,但他依然专注地指导技术人员调试新安装的浮选机。

“参数再精确0.5个点,”他对着对讲机喊道,“我们要确保回收率再提高2个百分点。”这种对技术细节的极致追求,让“刘氏矿业”的铜钴回收率始终领先同行业水平。

与此同时,在吉尔吉斯国的布丘克矿区,张勇江正在组织一场特殊的技能比武大赛。

他创新性地将中国传统的“师带徒“模式引入海外项目,让当地员工与中方技术骨干结成对子。

“我们要把技术留在当地,”张勇江在开幕式上说,“这才是真正的共赢。”这种人才培养模式,不仅提高了项目运营效率,更赢得了当地政府的高度赞誉。

在印尼的镍矿项目上,技术主管李岩正带领团队攻克高温高压环境下的冶炼难题。他连续72小时守在控制室,眼睛布满血丝却仍紧盯着仪表盘上跳动的数据。“把还原温度再降低15摄氏度,“他沙哑着声音指挥道,“注意保持炉内压强稳定。“这种近乎偏执的严谨,让刘氏矿业首创的“低温还原法“成功将能耗降低了18%。

而在哈萨克的铀矿项目,安全总监周明华正在组织每月一次的应急演练。

他特意选择在零下20度的极寒天气里,模拟管道破裂的突发状况。“安全没有捷径,“他一边记录演练时间,一边对当地员工说,“每一次演练都是生命的保障。“这种铁一般的纪律,让项目连续三年保持“零事故“的纪录。

南美智国的铜矿营地,财务总监林晓雯刚结束与当地税务局的谈判。

她连夜整理出厚达两百页的双语报表,用数据说服对方接受了新的计税方案。

“专业是国际通用的语言,”她在晨会上分享经验,“但更要学会用对方的方式思考。”

这些散落在世界各地的灯光,不仅照亮了矿区的夜晚,更串联起一条跨越山海的技术纽带。

每当项目周年庆,来自不同国家的员工会不约而同地唱起那首改编的《勘探者之歌》。

“我们的足迹遍布五洲,却把心留在这片热土”

这些海外建设者的故事,正在“刘氏矿业集团”全球十几个国家的项目现场同时上演。

他们用专业与坚守,在异国他乡书写着东大企业的责任与担当。

每当夜幕降临,项目营地的灯光如同璀璨的星辰,照亮着这些建设者追逐梦想的征程。

近年来,“刘氏矿业集团”在保持传统有色金属领域优势的同时,不断拓展业务版图。

“刘氏”集团不仅持续深耕铁、铜、金、银、镍等有色金属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,更将战略目光投向能源领域,积极布局煤炭、石油、天然气等能源产业,形成了多元化发展的新格局。

这一系列举措充分展现了“刘氏”集团在资源领域的战略眼光和产业布局的前瞻性。

五年前,“刘氏矿业集团”下属的“刘氏海外石油集团”花了25亿美刀的大手笔,拿下哈萨克卡沙甘油田的独家开采权限,西方媒体对此可是毫不留情地笑话和调侃。

“东大人这次绝对要赔个底朝天”的说法曾一时甚嚣尘上,觉得这不过是“愚笨又有钱”这个误区的又一次体现。

但是几年后,“刘氏海外石油集团”在卡沙甘油田的总投资已经突破了300亿美刀,折算成RMB也超出了2000亿元。

当年那些站在一边旁观的西方资本,如今悔得肠子都要断了。

上世纪八十年代末,“北极熊”地质学家在辽阔的哈萨克荒原上发现了这块藏有丰富资源的土地。

专家们经过综合地质勘查,认为卡沙甘油田简直就是个地质宝库,估算石油储量大概有350亿桶,伴生的天然气储量超过1万亿立方米,按理说日产量能达到150万桶左右。

光凭它那地下藏的资源值估算,光是数字就已经超过了好几千亿美刀。

不过,这片“黑金之海”找到的时候,时间上带着点遗憾。

那会儿“北极熊”国力已经走下坡,技术储备也不够,没法应付这么复杂环境下的大型油田开发。

“北极熊”兄弟们分家之后,卡沙甘油田成了哈萨克的“遗产”,由此它的走向也开始走入国际角逐的大舞台。

目录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