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6章 (2/3)
“三教九流,各色人等,鱼龙混杂,上海滩一向如此。那个刘为什么会被人抓了?我们不知道,到底是谁抓的他?我们同样一无所知。乱世就是一派乱象,没必要去猜测,少管闲事为上。”言炳仁说话的语气很淡然。
孙辅远和言啸霞听后,表情复杂地不说话了。
言炳仁此刻的内心却不平静。小妹和孙辅远刚才说到目睹了刘树勋被抓的事,正好印证了自己前天得到的一个消息。而刘树勋被抓后能这么快就出来了,只能是反水投靠76号了。这个刘树勋是中统在申城的人确凿无疑,他的反水对中统会造成何种影响?自己无法估计,但还是要抓紧把这个情况告诉四爷叔,并用特别通道传过去,联手抗战不是句空话,不能坐视不管。
言炳仁指着面前的腓利牛排,对孙辅远和言啸霞说:“这个东西是德大的招牌,首先牛排的尺寸大又厚实。其次味道鲜嫰,原汁原味。另外原料是啥形状,做出来就是啥样子,他们不拍扁牛排的。而且客人还能指定老、嫰、再嫰三种不同的生熟程度。不过,这里的牛排就是做得老一点,一刀切下去照样有血水,这是功夫也是特色,上海恐怕寻不出第二家了。”
言啸霞问道:“大哥,德大为啥开在虹口,而不开在大马路或者霞飞路附近?虹口不是广东人居多吗?当然现在东洋人也多。”
言炳仁一边刀叉并用地切着盘子里的牛排,一边说:“这个虹口的三角地离黄浦江边的外轮码头比较近,因此外国人不少。近些年来,日本三菱洋行等东洋商行的高级职员也时常光顾这里,所以生意不错。”
“大哥,这里叫‘德大’,是不是因为专门做德国大菜的缘故?”孙辅远问道。
言炳仁咽下了嘴里的牛排后说:“是的。这家店是1897年的时候,由一位德国商人在虹口这里开出来的,虽然只有一开间门面,但分上下两层营业。楼下不仅批发牛羊肉,还卖各种西式卷筒火腿、培根和生熟牛肉菜肴。楼上的西菜堂吃很有特色,尽管属于大路化的德国西菜,但对菜的品质蛮讲究的,从来不‘拆烂污’。”
言啸霞说:“大哥,我看过你谈上海西菜来龙去脉的文章,最早的西菜馆叫做‘番菜馆’,开始时只做外国人和洋行买办的生意。后来中国人对吃西菜有了好奇心,尽管吃起来不大习惯,但因为猎奇和追求时髦,中国人也开始办西餐馆了,对吗?”
言炳仁笑着说:“小妹记性蛮好的,是这样的。开始上海以英法大菜为主,西餐馆也是从洋人集中的地方,逐步扩展到了商业繁华的地段。总的来说,上海的西餐馆是30年代以后多起来的,大马路和四马路一带西菜馆不少,而法租界的霞飞路(现淮海路)上以俄式西餐居多。其实在中国人开的西餐馆里流行的是中菜西吃,店里猜拳行令和召妓陪酒那一套东西都有,可以说上海的西菜有不少改良。”
孙辅远最近对如何做茶馆的生意,设法弄出点独到之处朝思暮想,所以对从别人身上学到好东西特别在意,故而他说:“大哥,我对开好茶馆有个总体的考虑,就是要有本事用一样的水,泡出不一样的茶,当然这是个譬喻。我们要有本事做好功夫在诗外的文章,所以极想听大哥说说上海的西餐馆有差别吗?具体的不同在哪里?”
言炳仁觉得孙辅远是个做事很用心的人,这个肯追根究底又深思熟虑的特点,如果能引导好了,对将来必定大有益处。因此,他一边用手示意孙辅远和小妹吃东西一边说:“外国人在上海开的通常叫皇式西菜馆,比较有名的是大马路上的华懋饭店,静安寺路上的汇利饭店,外滩大马路口的汇中饭店,静安寺路上华安大厦的雪园,江西路那里的卡利饭店等。那种西餐馆对客人的衣着有特定的要求,今天你们两人穿的都是便装,这身打扮去外国人开的那些皇式西菜馆就有问题了。另外,皇式西菜馆在菜的做法上完全是欧式的,味道不大符合中国人口胃,做出来的东西骚膻又生硬。不过,俄式大菜的价廉物美是出名的,菜的量也比一般的西菜大,尤其罗宋汤极有名,还配一大盆面包,一般的人吃几块就饱了。”
孙辅远等言炳仁吃了点东西后又问道:“大哥,中国人开的西菜馆有啥特点?”
言炳仁放下刀叉后说:“中国人开的西菜馆尽管不如外国人开的富丽堂皇,可是在一般人看来也已经够豪华阔气了,去那里吃饭足够有面子。最要紧的是,在中国人开的西餐馆里吃饭,主人和客人都用不着遵照外国的礼仪,还有就是菜上面是中西合壁的,非常对中国人胃口。这种类型的店,比较出名的有永安公司的大东酒楼,四马路的大西洋,跑马厅那里的一品香,大马路新新公司(现上海第一百货公司)里的新新酒楼,先施公司里的东亚酒楼,四马路广西路口的新利查等。”
- 四合院之八级工的幸福生活连载
- 超级财阀:我收购的洋行有点多连载
- 诸天之神象镇狱连载
- 从小镇做题家苟成大医连载
- 病弱A嫁给大佬E后连载
- 洪荒:从一粒息壤到万道之祖连载
- 年代亲妈重生,为炮灰儿女撑腰!连载
- 爱妻若神明完本
- 蔷笼连载
- 清穿之侧福晋年氏完本
- 迦勒底:为了自由穿梭诸天万界连载
- 惹蝶完本
- 四合院之陈氏家族的崛起连载
- 人在吞噬,浪穿宇宙连载
- 凡人修仙传完本